知道李小红的出身背景在古浪县混得还行,到了府城就不够看了,所以常夫人把她拉了来,就打算给她撑这个腰。别人不知道,常夫人可是知道刘家这次从官府里要走了多少地。
那些地在官府的帐本上,手续做得全全的,是官府以市价购买了刘家的粮,又把地卖给了刘家,一来一去,其实没有现银交易。
而且官府的帐本上还记着,官府没钱了后,刘家忠厚传家,捐了大量的粮食用于赈济,常知府现在对刘家也很尊重。
每个人对能帮自己度过难关的人都有感激心理,常知府和常夫人也一样。
常知府那里,无论刘家建窑、开铺子、买地,全部大开绿灯。
常夫人这里就想把李小红推到慈善领头人的位置,想让刘家再捐点粮出来。
李小红要是知道常夫人是抱着这个打算,打死她也不来,兰州城是什么地方,看看街上的买菜大妈伸手都能带个全金戒指,藏龙卧虎之地啊,要说府里的高官、豪绅们家里没偷偷建粮仓,她是不信的!
这年头,谁家不留几条后路啊。
刘家根基太薄,自己心太软,这都是刘家目前的短板。李小红想到家里的圣旨,就不想再出风头了,人要低调才能有长久的安稳。
所以两个人到了大堂,就谁座主位推来推去,李小红坚决不肯坐主位,常夫人看她太坚决,只好自己坐了主位。
“诸位,大家可能已经从各种渠道知道,有大批流民正在往我们这里赶来,这次请大家来,就是希望大家能和官府同舟共济,伸出手共同度过这次劫难。”
下面“哄”的一声,自己得到的小道消息是一回事,官府正面出来宣布是另外一回事。
常夫人将手微举,大家都安静了,在这次赈灾过程中,常大人的能力有目共睹,大家也给了常夫人十分的脸面和尊敬,内宅女人的面子,就是外院的男人挣回来的!
“官府已经上书朝廷,不仅兰州要开常平仓和义仓,沿途的官府都要开仓赈济,减少对陇右道的压力。”
“而且,知府大人已经上书,请求减免今明两年的税赋,大家放心,官府永远是站在百姓这边的。”
“最大的好消息是,朝廷派的监察御史即将到陇右道,这可真是朝廷的重视和恩赏啊!”
“我们陇右道百姓不能光等着朝廷的赈济,还要自己互相伸出手来,互相帮一把,天下百姓是一家。”
“受到皇帝圣旨嘉奖的刘家,本次带头捐粮50担,希望大家能像他家一样踊跃捐物捐粮,我们将在城门口立一座石碑,将所有捐粮捐物的人,名字都刻在上面,永世流传。”
谁不想留下好名声啊,别说刻石碑了,哪怕就是在地方志县志里面留个名字,也有人愿意付出代价。
果然,大堂里的夫人们不再叽叽喳喳了,而在默默的思索,既然来了这个慈善赈灾大会,大家本来就准备好了放点儿血,知府的面子多少还是要给的,现在官府付出的代价大一些,就可以多放点血,价值等额兑换。
“我家捐十担。”
“我家捐二十担。”
终于慢慢有人表示了,有人打头,就有人跟风,常夫人微笑地看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