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泽在育儿所玩了一天的玩具娃娃。
在领悟了“正确”的基础上,他终于发现,只要娃娃模型不尖叫,他的抱娃姿势就错不到哪去。
到了下午,考核指标不知不觉间累积达到了,模型娃娃开始表演睡大觉。
当天还剩下一个多小时。兰泽和柳主任报告过,就到高龄胎儿房间去。早教已经下课。他转了几个房间,和这些未来的新生儿挨个儿打了招呼。
他像神经病一样用力挥手,罐子里的娃娃们手蹬脚刨。不看姿势的话,娃娃们还是挺有礼貌的。
总之,先混个脸熟再说。免得到正式干活的时候,被这些真实的小娃娃们给坑了。
兰泽在家歇了一天,没有等到陆师兄的回复。于是又在一大早去育儿所接受培训。
第二次的义工培训更加复杂。
依然是玩模型娃娃。
只不过,这次的娃娃是潮湿版的,看上去更高级更贵的样子。
这些模型带牙齿,会咬人。比起只会发出尖叫的版本更加难缠。
按道理,更加接近人类婴儿应该更可爱才对。
这些小娃娃还会排水。发出高频尖叫的同时,还能同时流泪。麻烦的是,偶尔模型也会释放出难以言喻疑似果酱的糊状物。
兰泽以前照顾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。相比之下,婴儿模型的动作编排得十分具有活力,这就给一切操作平添了麻烦。给这些模型穿脱衣物、洗澡抚触、喂益生菌、清理糊状物、换尿不湿都十分具有挑战性。眼要疾,手要快,在婴儿不耐烦发出号叫之前,工作就得稳定准确地完成。这些操作除了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耐噪声的神经,还都需要相当的熟练程度。
而且每一个操作都得小心翼翼的。和照顾骨头脆弱的老人没区别。
因为正常20个月的新生儿,前囟还没有闭合。这时候头顶上摸起来有一块软的凹陷。里面是头骨尚未合拢的缺口,直接就是大脑。
第一天的培训中,练习抱孩子用的模型是简易版本的,并没有囟门的设置。
但操作潮湿版的婴儿模型,就必须认真处理囟门这处头骨缺口。不小心撞到的话,模型婴儿会好好表演一番大脑受伤后的呕吐、抽搐、肢体失调。然后昏迷关机等待重启。
兰泽倒是没撞到娃娃的囟门。
但是房间墙上的投影特意演示了。囟门受伤的几种轻重反应都展示了一遍。并且特别强调,工作人员尤其要注意婴儿的轻度不良反应。
真实的婴儿也有出生时囟门闭合的。大部分婴儿要到出生后七个月左右,也就是总月龄27个月左右,头骨缺口才能完全合拢。真实的婴儿碰到头,倒不一定表现出不适,有可能哇哇叫两声,就没事了。也有可能到临睡前,体位转为水平静止状态,突然开始哭闹。各种情况很难鉴别。需要工作人员细心,更需要耐心。
兰泽接受的培训是专门针对义工的,已经简化缩略了很多。囟门依然被严肃地强调,可见这个头骨缺口的重要性。
培训中的每个步骤都要求十分严格。
反复操练模型之后,第三次培训才会安排接触真实婴儿,跟着老手一起,边干边学。
培训内容重点集中在照顾出生后的婴儿方面。和培养柜、发育箱打交道的内容,安排在了最后。
这部分相对来说简单得多。按照日程,总共只安排了一个小时。学得也超级简单。在已经提前读过设备说明书的情况下,培训就是试着操作一下设备。什么突发意外情况的处理都不用管——交给正式员工即可。
王小二来的时候,兰泽还没有参加第三次培训,没抱过真实婴儿。
不过他的宝宝已经来到世界上了。
他在家就是无所事事地看人类发育说明书,看自己的数学论文。充其量上午下午不看同一份东西。偶尔换换口味追一下期刊,整理一下笔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