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其是朝中的儒家士大夫,他们还担心他们的儒学,别混着混着,混成四不像了。
抬头看向赵维,“还有呢?”
赵维立时继续,“第二个问题,技术上的空缺。这一点说白了,不是缺技术,而是缺搞技术的人。”
“王仲林感到力不从心,也不是他的工部拿不出好技术,而是他根本没有人去搞技术了。”
“你给他一百万工匠,就算还缺技术,可是王仲林起码能安排人去攻关。但是现在呢,他连攻关的人都没有,安排不过来,他当然急的想上吊。”
张简之再次点头,“你说的不是不对。可是,哪里再去找工匠?已经搜刮不出来了啊!”
没错,张师父都用上搜刮这个词。
赵维这些年可不就是搜刮吗?劫了忽必烈的保定匠城,抢了北条时宗的宝贝工匠。
去年又建了专利司,把民间的高手挖地三尺。
今年则是瞄上了新降的玛雅诸城,那些殷人工匠虽然手艺差了点,但是起码有基础,可以边用边教。但也没放过,全都弄过来了。
还缺匠人?是真没办法了。
这边,赵维也不说怎么解决这个缺匠的问题,继续说第三个问题。
“第三,基础薄弱。这个更好理解,归根结底,还是缺人才!”
“军队缺人,官员缺人,匠人缺人,民间也缺人!!”
“所以,我觉得这三个难题,其实就是一个问题。”
张简之,“什么?”
赵维,“教育!”
张简之没听懂,这混蛋小子转的有点快,再问一遍:“什么?”
赵维重复,“教育!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。”
“殷人、少数族裔的汉学教育,军队士卒的专业教育!”
“从年轻一代培养技术人才的格物教育,等等等等!!”
“大宋当下的国力水平已经超过了国民的水平,所以想解决这些问题,就要提高国民素质。”
嘿嘿一笑,“找老师来,就是商量此事。”
“以前吧,学而至用,指的就是尊儒尚礼,学得文武艺,卖得帝王家嘛!”
“可是现在,显然不太够用了。所以,咱们就得改改了不是?”
“......”
张简之怔怔的看着赵维,半天也没回过魂来。
老头儿懵了,啥玩意?哦操!他这是要....要革了儒学的命怎地?
说话都不利索了,“你,你你什么意思?”
赵维听罢,赶紧趁着老头儿还没背气,极速把铺垫了这么多的话一气说完。
“我是这么想的,把现有的私塾和官学统一改制,划分为三阶十二级。
第一阶,我取名为小学。
内分六级,每级学制一年。取七岁蒙童入学,教授基础的蒙学、数术和格物之论。
期满六年之后,择多数升入第二阶。少数只识文学、数理之末等生,即使不继续进学,也能适应当下之国情需要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这第二阶,我取名为中学。
内分三级,每级学制一年。传授进阶学问,如儒学名典、术数高论、格物致知之详解。
学满三年,以考代校。这要比小学残酷不少,末等学生淘汰归民,中、上等进阶。
第三阶,我取名为高学和职学,也是学制三年。
高学收上等之姿,传授高等儒学、数术、格物。
职学入中等之姿,传受百业百技专精之术。”
见张简之还在听,还有气儿,赵维继续。
“老师别急哈,在这十二级之上,还有一个大学。
视为国朝学问之最高殿堂,非佼佼者不可入。也是专精一技,深入钻研。
这个这个...在大学之中,又可分诸多学系,像是文学系啊,数学系啊,机械工程、光学、热学、化学等等等等!”
赵维越学越精彩。
“老师你别小看此法,细想之下,这应该是当下最高效、最完备的选学历程了。
自七岁开始,全民教育,逐级选拔,各专其长。
按此法行事,十年二十年之后,必见成效国朝将再不为人才而生焦虑。是为...良策....”
“停!!”
赵维还没唠叨完呢,张简之猛然一声暴喝,“你且停一停!!”
赵维:“啊?老,老师有话说?”
还有话说?
张简之摇晃着站了起来,发白的老脸能吓死个人。
瞪着赵维,勉强没昏死过去,问出一句,“你先等等,为师...为师只问你一句....”
“科举呢?科举怎么办?朝廷选官认贤怎么办?”
老头听了半天,赵维尽叨叨什么十二年,什么小学中学高学大学的了。
听了半天,合着没科举什么事。
“这....”
赵维一窘,嘿嘿陪笑,“您还真问到点子上了!”
“您放心!选官任贤的事儿,弟子怎么可能不考虑?”
“我都想好了。”理直气壮的一挺腰杆儿,“把科举也改了!”
“改成公务员考试!在教育体系之外,单设考校为官为吏的一科。到时,有志功名者可自学为官法则,应试入朝。这一点不强制,也不勉强。”
张简之:“......”
张简之都听傻了,合着,被士大夫奉若神明的春秋闱场、三甲之荣,连你这个教育体系都没进去!?还得自学?
张简之想骂娘了,也想直接死了算了。
怎么教出来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东西?
可是老头儿还是很坚强的,强忍着没断气。
用嗡嗡响的脑仁儿细一琢磨,老头儿悟了。
直娘贼,我说他怎么贼兮兮的,比造反还小心,原来是这么个事儿?
掉头就走,“今晚我没来过,你也什么都没说,老夫啥也没听见!”
老头儿心里苦啊!
不当人子啊!太不当人子了!
好事儿你怎么不想着你师父啊?这种捅破天的糟心事儿你叫我来干嘛?
要抱着你师父跳井呗?
.....
。
喜欢宋胆请大家收藏:宋胆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