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趣书网>玄幻魔法>南明太子复仇录> 第一百七十八章 制盐贩钱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七十八章 制盐贩钱(2 / 2)

因为自汉初刘家奉行黄老治国,整个社会看上去安乐富足,但中央却一直财政困难,国库空虚。而中央财力不足,就在一定程度上就助长了他人的野心,比如引起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,他仗着吴国临海靠山,煮盐冶铁,巨额敛财,已是公然不把皇帝与汉廷放在眼里。由于汉代管理疏松,那时像刘濞这样的野心家,可是不在少数,所以桑弘羊的“盐铁官营”理论一提出来,就深得刘彻之欢心。

然而,凡事物极必反。中央把盐业抓太紧了,老百姓吃不起盐,就必然会有私盐出现,甚至激起民怨。例如唐末的黄巢,就是盐贩世家,靠着家族积攒的财富在短时间内招兵买马,敲响了唐王朝的丧钟。

而朝廷为了独享利润,对这些盐贩子自然是严厉打击。只不过,在巨大利益面前,私盐贩子开始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力量,跟国家机器对抗。私盐贩子往往上百人集体行动,甚至有些地区,上千人武装押运私盐也不在少数。水路上,这种情况也很常见。

宋高宗绍兴四年二月八日,监察御使广南宣谕使明橐,上书说:“臣自人广东界,闻大棹船危害不细。其大船至三十棹,小船不下十余棹,器杖锣鼓皆备。其始起于贩鬻私盐。力势既盛,遂至行劫。”由此可见,当时私盐贩子的规模。

正因这样,宋朝廷和私盐贩子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。但因为宋朝的主力军“禁军”的主要任务是防范北方外来民族的侵扰,而镇压盐贩的军队大多是乡军这种不入流的二线力量,导致宋朝廷在跟盐贩子的冲突中,输多胜少。到了南宋中后期,首都临安城内城外,遍布私盐贩子,而朝廷无能为力。

虽然盐贩叛乱给朝廷带来很大影响,但是毕竟盐可以给朝廷带来不小的收入,控制私盐一直是传统社会的国策。

直到元朝时期,蒙古人把盐业专营做到了极致。他们不仅效仿唐朝对卖盐管控,而且疯狂提高盐价,官方价格比产地价格高了快500倍。

盐业专营短时间给元朝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,盐业收入一度达到全国总收入的80%,不过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。元末几个带头起事儿的,很多都是盐贩出身。像是张士诚方国珍这俩人都是盐贩,朱元璋虽然没卖过盐,但是他却得到不少盐贩子的支持,才有了他贿赂郭子兴,自己回老家招兵买马的故事。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,说是元末乱世,实际上是一帮盐贩夺江山。

而到了明朝,更是开始出现了盐引制度。

洪武年间,朱元璋将延续已久的官盐制度,开放为允许商人通过输送粮食来换取食盐的销售许可,大约30斤粮食就可换一份“盐引”。这样一来,不仅解决了边防军需的问题,还能让利于民。

这里的“盐引”指的是一种专卖凭证,即商人从政府那里购买盐引,盐引上写着具体的支盐数量、运送时间、地点等信息;然后,商人拿着盐引到盐产地支盐;再将这些食盐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贩卖。

明太祖在面对紧急的边患问题,推行了利国、惠商、便民的“开中法”:盐商们需要按照招商榜文的规定,先将粮食运送到规定的边塞军区,再换取运盐的凭证——盐引;然后,商人们便可凭着盐引到盐场支盐,将食盐运送到指定的区域进行销售。整个环节看上去有点像我们今天的证券交易。

说白了,想卖盐,有盐引就可以;想要盐引,那就得送粮食到边塞。

非但如此,盐引还可以溢价,也可以当作支付凭证和经营许可证,拿到食盐市场上卖。如此大的利润,就连很多皇亲国戚,哪怕太监都成了盐贩子。

喜欢南明太子复仇录请大家收藏:南明太子复仇录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