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趣书网>武侠修真>唐诗剑诀> 第116章 儒释道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6章 儒释道(2 / 2)

“在下藏经阁云游归来的僧人如画,方才在下观施主手法甚是巧妙,心中窃喜,所以坐此与施主聊聊。”这和尚如画道。

王九笑了,露出雪白的牙齿拱手道:“在下雕虫小技,实不劳如画师傅关注。”

而这王九的笑容,如有拨开云雾之感,发自内心,隐隐有影响别人心神之能,却让如画愣了一下,直让如画更觉这算命先生不可小觑。

“施主实在过谦了。洒家觉得施主绝非一名简单的江湖术士,”如画笑道,“不若施主帮洒家算算,看看洒家能否证道成佛?”

王九哑然失笑道:“‘证道’,这却为道家;‘成佛’这为佛教。何时佛与道已成为一家之说了?”

如画却板着脸孔道:“何止道、佛,儒释道都可三教并举,难不成你不知晓?”

王九瞬间起身,拱手向如画道:“请恕在下才疏学浅,愿闻其详。”

如画却是笑得如同得逞的贼人一般道:“儒释道‘三教并举’,其实基中并无很深的沟壑,但究其存在,却是有其深远的意味……”

按照如画的说法,“三教并举”的意味便在于:

首先,儒、道、释各有影响范围,三分天下,虽然其间常有高低先后之争,但均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力量。

其次,所谓三教归一、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,不论是出于那一家之口,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,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,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“一”致的,即所谓“三教虽殊,同归于善”。这种“一”致被强调的结果,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,故反对三教并提的一方,也是以佛、道二家不具备能与儒家等量齐观的社会功能作为一条重要理由,认为三者在道德趋向上仍未一致,甚至还有所抵牾。不过在魏晋,乃至隋唐,反对方始终不是社会主流意见,至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未被最高统治者所采纳。

第三,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,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,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,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。

最后,由于自南北朝起玄学的消退和经学的东山再起,尤其是王通、韩愈等人对新儒学的发展,直至程朱理学,儒学主导社会意识的动能日益强大,促使三教在隋唐之后朝儒家倾向的势头也愈来愈明显。

喜欢唐诗剑诀请大家收藏:唐诗剑诀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