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小郎君
“陛下,商事总集第一卷臣等已经加急拟出,还请陛下过目。”
深夜,伍珍顶着一双浓重的黑眼圈,强忍着不打哈欠,前来向安庆绪复命。
作为在殿试上拔得头筹之人,伍珍这位恩科状元并没有第一时间就被下马派到重要职位上做实物,反而是在安庆绪的旨意之下,当起了编书之人。
随从他一起的,还有同样在此次恩科位列第二名的榜眼,以及第三名的探花郎。
此次恩科开了这个先河,可以想象,外面早已经对此事讨论的风起云涌。
而困扰在外面那些想要参与这新式科举之人的最大头疼之处,便是大家没有一个合理的参照。
以往考进士明经,起码还有四书五经作为参考。
哪怕是考那些诗歌赋,也有固定的格律在那里摆着。
如今这突然加了一门商科,大家对此可谓是两眼一抹黑。
算学倒是还好一些,最简单的算学在民间并不是什么被束之高阁之物。
但算学毕竟只有15道题。
大家总还是要为后面那50道题去考虑的。
安庆绪在从武曲那里得到此种反馈之后的第一时间,就让伍珍等人进行编书。
大燕本就没有什么文治,所谓的名家大儒他根本也没带来,或者说他也没有。
高尚等人更是忙着太原城内的政务抽不开身。
所以这种活只能让这些新人来干。
安庆绪倒是没有对着书立说那种近乎于顶礼膜拜的敬畏,在他眼里,不过就是一本书罢了。
哪怕是里面写的在后面发现有些错漏,也不过就是再发行第二版罢了。
时代在进步,社会在发展,谁能保证自己所说所写就永远都是正确的呢?
不可能的。
安庆绪就是简简单单交了个任务下去,但是在伍珍等人的眼里,这可是实打实的皇恩浩荡。
着书立说啊,那可是接近于圣人的标准了。
活了几十年,头一次能在科举当中大放光彩,结果转而就向圣人去靠拢了。
这份惊喜实在是来得太过突然。
伍珍等人对此事根本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效果虽不错,但代价也是很显而易见的。
那一双浓重的黑眼圈,以及即便是面圣也止不住的那种困倦感,无疑就是最好的说明。
安庆绪拿起书简单翻了翻。
这时代的书,肯定没有后世那种已经成体系的商科教科书般严谨,更没有那些体系商科教科书般深奥。
安庆绪对于这本书的要求只有一个,那就是尽量扭转如今这时代人的观念。
让这个时代当中,读了这本书的人能清楚地知道一点,那就是商业,也同样是这个社会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环。
商人和农民也同样重要。
是的,还有农民。
伍珍前两天就上交了第一版,只不过被安庆绪在看完之后重新打了回去。
最主要的缘由,就是里面并没有提及农民的重要性。
粮食永远是民生的重中之重,安庆绪确实打算提高商人的地位,但商人的地位绝对不能比农民还高。
最起码在朝廷的政令文件里,绝对要将此事写得清楚明白。
你可以因为自己是出生于富商家庭而骄傲,但是你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是出于农民家庭而自卑。
安庆绪异常重视这一点。
伍珍在清楚了安庆绪的意思之后,立刻回去加班加点,又将整套书籍重新整理了一遍。
上交上来的第二版,无疑就比这第一版好了很多。
里面的很多的关键地方都提起了农业的重要性,并且说农业是商业的支柱。
无农则无商。
因为早就已经看过一遍,安庆绪这一次看的速度异常之快。
但伍珍仍然还是站在下面等了半个多时辰。
直到伍珍都已经感觉自己的两条腿快不属于自己了,上面的安庆绪才终于淡淡地发话。
“做的不错,让工部着手印制吧。”
将那本原版书籍轻轻地合上,放在桌案之上往前一推,一直将自己藏在侧面的武曲闻声上前。
“奴婢领旨。”
……
明年秋天正式开科的消息,在太原城中不胫而走。
这一次可不再是恩科了,而是实打实的科举。
不光是太原城中的百姓可以参加,整个河东地区乃至整个天下所有百姓均可以参加。
没有任何的要求。
哪怕你是李唐的官员都可以。
无数人听得这消息,都感觉到了坐在太原城中的那大燕天子的心中豪气。
但对此是嗤之以鼻的,也并非是无人。
刚刚来的太原城不久的潘璋,就是其中一员。
“蛮夷之地,忤逆之徒,也敢大言不惭开什么科举?”
“此乃君子之约,非世家名望之辈,不可与之夺也。”
“这狗屁的叛贼,简直是污了科举二字的清明!”
潘璋在得知消息之后,便在驿馆内破口大骂起来。
当然,他也是很识时务地没有跑到外面去骂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毕竟如今是他身处太原城,和徐文举身在灵武城类似,潘璋如今同样要先夹着尾巴做人起来。
“尚书大人息怒,这毕竟是叛贼嘛。”
“说起来,这也未尝不是一件笼络人心的好办法。”
此行随同的副使,秘书郎华时在一旁劝慰着潘璋道:“毕竟这天下纷乱,让科举停了已有数十年,天下读书人无不翘首以盼,就指望着腹中的学识出人头地。”
“伪燕不过是占了先机,迎了天时,终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。”
华时说的显然不是道理。
如今天下确实纷乱,但说到底,这纷乱持续了满打满算也没有三年。
科举能停了数十年的时间,跟纷乱有什么关系?
但身为李唐的臣子,他又不能不这么说。
只有把这帽子盖到叛贼的头上,才能凸显出李唐朝廷的英明神武。
潘璋听得这话,脾气果然是收了一些,但脸色还是有些不太愉快。
“难登大雅之堂是肯定的。叛贼自己知道,想要看堂堂正正的手段是不可能赢了我大唐的。”
“只能出此奇招!”
“但这些叛贼也不好好想想,能参加他们科举的人,难道能是什么忠君爱国之徒吗?”
“正好就让这些叛贼,帮我大唐收了那些只知道钻营富贵,不思圣贤的败类,免得到时候这些毒瘤混迹我大唐朝廷当中,徒惹他人生怨!”
说着,潘璋还重重的冷哼了一声。
华时这一次就没有再接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