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趣书网>女生耽美>红楼白话版>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(2 / 2)

凤姐说:

“前几天我生日,里面还没开始吃酒呢,他小子就先喝醉了。

老太太那边送了礼来,他不说在外面张罗着,反倒坐着骂人,礼也不送进来。

两个女人进来了,他才带着小丫头们往里抬。

小丫头们都好好的,他拿的一盒子东西却失手掉了,撒了一院子的馒头。

人走了之后,我打发彩明去说他,他反倒骂了彩明一顿。

这样无法无天的混蛋,不撵走他还留着干什么!”

赖嬷嬷笑道:

“我当是什么事呢,原来是为这个。

奶奶听我说:

他有错,打他骂他,让他改过就行,撵走他可不行。

他又不像咱们家的家生子儿,他是太太的陪房。

奶奶要是把他撵走了,太太脸上不好看。

依我说,奶奶教训他几板子,让他记住下次别再犯,还是留着他吧。

就算不看他娘的面子,也得看太太的面子呀。”

凤姐听了,便对赖大家的说道:

“既然这样,打他四十棍,以后不许他再喝酒。”

赖大家的答应了。周瑞家的磕头起来,又要给赖嬷嬷磕头,赖大家的拉着她才作罢。

然后她们三个人走了,李纨等人也回园子去了。

到了晚上,果然凤姐派人找了许多以前收着的画具出来,送到园子里。

宝钗等人挑选了一番,各种东西能用的只有一半,又把缺的另一半开了单子,交给凤姐照单去买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
有一天,外面把绢矾好了,画的稿子也拿了进来。

宝玉每天就在惜春这里帮忙。

探春、李纨、迎春、宝钗等人也经常到这里来闲坐,一来看看画得怎么样了,二来也方便大家见面交流。

宝钗因为看到天气凉爽,夜晚也渐渐变长了,就到母亲房中商量,准备做些针线活。

白天要到贾母那里、王夫人那里请安问候两次。

难免又要陪着笑脸说会儿闲话,在园子里姐妹们那里也得抽空聊聊天,所以白天不太有空闲时间,每天晚上在灯下做针线活,总要做到三更天才睡觉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黛玉每年到春分、秋分之后,必定会犯咳嗽的毛病;

今年又赶上贾母高兴,多出去玩了两次,难免有些劳累。

最近咳嗽又发作了,感觉比往常更严重,所以一直不出门,只在自己房里养病。

有时候觉得烦闷了,又盼着有姐妹来说说话解解闷;

可等到宝钗等人来看望她时,说不了三五句话,她又觉得厌烦了。

大家都体谅她在病中,而且平日里身体娇弱,受不得一点委屈,所以她招待不周、礼数欠缺,大家也都不责怪她。

这一天,宝钗来看望她,说起她的病情。

宝钗说:

“这里请的几个太医,虽然都还不错,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,不如再请个高明的医生来看看,治好了不是更好吗?

每年都要折腾一春一夏的,你又不老又不小的,这样可不行,不是个长久的办法。”

黛玉说:

“没用的。我知道我的病是好不了了。

先不说病,就看我病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,就知道了。”

宝钗点头说:

“确实是这样。

古人说‘食谷者生’,你平日里吃的东西竟然不能增添精神气血,这也不是什么好事。”

黛玉叹道:

“‘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’,这也不是人力可以强求的。

今年感觉比往年还更重了一些。”

说话间,已经咳嗽了两三次。

宝钗说:

“昨天我看你那药方上,人参、肉桂的用量太多了。

虽说这些药能益气补神,但也不宜太燥热。

依我看,首先要平肝健胃,肝火一平,就不会克制脾胃,胃气好了,饮食就能滋养人了。

每天早起,拿上等燕窝一两,冰糖五钱,用银铫子熬成粥喝,如果吃惯了,比吃药还好,最能滋阴补气了。”

黛玉叹道:

“你平日里待人,确实是极好的,可我是个最小心眼、多心的人,一直以为你心里藏着坏心眼。

从前天你说看杂书不好,又劝我那些好话,我真是太感激你了。

以前是我错了,一直误会到如今。

细细想来,我母亲去世得早,又没有兄弟姐妹,我长到今年十五岁,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那样教导我。

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,往日见她夸赞你,我心里还不舒服,昨天我亲身经历,才知道她说得没错。

要是换作别人说了那些话,我绝不会轻易放过;

可你却不介意,反而还劝我,可见是我一直误解你了。

若不是前天看出来你的真心,今天这些话,我是不会跟你说的。

你方才说让我吃燕窝粥的话,虽说燕窝并不难得,但我因为身体不好,每年都犯这个病,也没什么要紧的地方可去。

请大夫、熬药,用人参、肉桂,已经闹得人仰马翻了。

这会子我又要弄什么燕窝粥,老太太、太太、凤姐姐这三个人倒不会说什么,可那些底下的婆子、丫头们,难免会嫌我事多。

你瞧瞧这里的人,因为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,他们就已经虎视眈眈,背地里说三道四了,更何况是我呢?

况且我又不是这里正经的主子,原本就是无依无靠投奔而来的,他们早就嫌弃我了。

如今我要是还不知进退,何苦要叫他们咒我呢?”

宝钗说道:

“这么说,我和你其实也差不多。”

黛玉说道:

“你怎么能和我比?你既有母亲,又有哥哥,这里还有买卖、土地,家里也仍旧有房有地。

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,白住在这里,一应大小事情,又不沾他们一文钱,想走就可以走。

而我一无所有,吃穿用度,哪怕是一草一纸,都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,那些小人怎么会不嫌我呢。”

宝钗笑道:

“将来也不过多费一副嫁妆罢了,现在还愁不到这上头。”

黛玉听了,不觉红了脸,笑道:

“人家才把你当成正经人,把心里的烦恼难处告诉你,你反倒拿我取笑。”

宝钗笑道:

“虽是取笑,却也是真话。

你放心,我在这里一天,就陪你消遣一天。

你有什么委屈烦恼,尽管告诉我,我能解决的,自然会帮你解决。

我虽有个哥哥,你也是知道的,家里只有母亲比你母亲的情况略好一些。

咱们也算是同病相怜。

你也是个明白人,何必像司马牛那样哀叹自己没有兄弟。

你刚才说的也有道理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
我明天回家跟妈妈说,说不定我们家里还有燕窝,给你送几两来,每天让丫头们熬了,又便宜,又不惊动太多人。”

黛玉忙笑道:

“东西倒是小事,难得你这么贴心!”

宝钗说道:

“这有什么值得挂在嘴边的!

我只担心在众人面前照顾不周。

只怕你厌烦了,我这就先回去了。”

黛玉说道:

“晚上再来,陪我说说话。”

宝钗答应着便走了,暂且不表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这边黛玉喝了两口稀粥,仍旧歪在床上。

不想太阳还没下山,天就变了,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。

秋雨绵绵,天气阴晴不定,天色渐渐昏暗下来,而且阴得发黑,再加上雨滴打在竹梢上,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。

黛玉知道宝钗不会来了,便在灯下随手拿了一本书,是《乐府杂稿》,里面有《秋闺怨》《别离怨》等诗词。

黛玉不禁心有所感,也忍不住以文字抒发情感,于是写成一首《代别离》,仿照《春江花月夜》的格式,将这首词命名为《秋窗风雨夕》,词是这样写的:

秋花惨淡秋草黄,耿耿秋灯秋夜长。

已觉秋窗秋不尽,那堪风雨助凄凉!

助秋风雨来何速!惊破秋窗秋梦绿。

抱得秋情不忍眠,自向秋屏移泪烛。

泪烛摇摇爇短檠,牵愁照恨动离情。

谁家秋院无风入?何处秋窗无雨声?

罗衾不奈秋风力,残漏声催秋雨急。

连宵脉脉复飕飕,灯前似伴离人泣。

寒烟小院转萧条,疏竹虚窗时滴沥。

不知风雨几时休,已教泪洒窗纱湿。

写完后放下笔,正要睡觉,丫鬟来报:

“宝二爷来了。”

话还没说完,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,身上披着蓑衣。

黛玉不禁笑了,说:

“从哪儿来的渔翁!”

宝玉赶忙问:

“今天好些了吗?

吃了药没有?

今天一天吃了多少饭?”

一面说着,一面摘下斗笠,脱下蓑衣,赶忙一手举起灯,一手遮住灯光,照着黛玉的脸,眯着眼仔细看了看,笑道:

“今天气色看起来好一些了。”

黛玉见他脱了蓑衣,里面只穿着半旧的红绫短袄,系着绿汗巾子,膝盖下面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,脚下是掐金满绣的棉纱袜子,趿拉着蝴蝶落花鞋。

黛玉问道:

“上头怕雨淋,那底下这鞋和袜子不怕雨吗?倒也干净。”

宝玉笑道:

“我这一套是齐全的。

还有一双棠木屐,刚穿着来,脱在廊檐上了。”

黛玉又看那蓑衣和斗笠,不像是市面上常见的,做得十分精致轻巧,便说道:

“这是什么草编的?

怪不得穿上不像刺猬似的。”

宝玉道:

“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。

他闲了下雨的时候,在家里也是这样穿戴。

你要是喜欢,我也弄一套送给你。

别的都还好,唯有这斗笠很有趣,是活的。

上头的这顶儿是可以活动的,冬天下雪的时候,戴上帽子,就把竹信子抽出来,取下顶子,就只剩这圈子。

下雪时,男女都能戴,我送你一顶,冬天可以戴。”

黛玉笑道:

“我不要。戴上那个,就像画儿上画的和戏里扮的渔婆了。”

等说完才想起这话没经过考虑,和刚才说宝玉像渔翁的话连起来,后悔得不行,羞得满脸通红,便趴在桌上咳嗽个不停。

宝玉却没留意,因为看到桌上有诗,就拿起来看了一遍,不禁连连叫好。

黛玉听了,赶忙起身把诗夺过来,在灯上烧了。

宝玉笑道:

“我已经背熟了,烧了也没关系。”

黛玉说道:

“我也好多了,多谢你一天来好几次看我,下雨还来。

这会儿夜深了,我也要休息了,你先回去吧,明天再来。”

宝玉听了,伸手从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金表,看了看,指针已经指到戌末亥初之间,赶忙又揣回去,说道:

“是该休息了,又打扰你费了半天神。”

说着,披上蓑衣,戴上斗笠出去了,又转身进来问道:

“你想吃什么?

告诉我,我明天一早回禀老太太,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清楚明白?”

黛玉笑道:

“等我夜里想好了,明天早上告诉你。

你听,雨下得更大了,快去吧。

有人跟着你吗?”

有两个婆子回答:

“有人,外面拿着伞,点着灯笼呢。”

黛玉笑道:

“这么个天还点灯笼?”

宝玉说道:

“没关系,是明瓦做的灯笼,不怕雨。”

黛玉听了,转身从书架上拿下一个玻璃绣球灯,让人点上一支小蜡烛,递给宝玉,道:

“这个比你那个更亮,正适合在雨里点。”

宝玉说道:

“我也有这么一个,就怕他们不小心滑倒把灯打破了,所以没拿来。”

黛玉说道:

“是灯值钱还是人值钱?

你又不习惯穿木屐。

让他们在前面打着那个灯笼照路。

这个又轻巧又亮,本来就是在雨里自己拿着的,你自己拿着这个,不是很好吗?

明天再送回来。

就算失手打破了,也没多大损失,怎么忽然变得像‘剖腹藏珠’那样不知轻重了!”

宝玉听了,连忙接过来,前面两个婆子打着伞,提着明瓦灯,后面还有两个小丫鬟打着伞。

宝玉便把这个玻璃绣球灯递给一个小丫鬟捧着,自己扶着她的肩膀,一路走了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这时,蘅芜苑的一个婆子,也打着伞,提着灯,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,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。

说:“这比买的要好。

姑娘说:‘姑娘先吃着,吃完了再送来。’”

黛玉回说:

“费心了。”

又让她到外头坐下吃茶。

婆子笑道:

“不吃茶了,我还有事呢。”

黛玉笑道:

“我也知道你们忙。

如今天气又凉,夜又长,你们越发该凑个夜局,痛痛快快赌两场了。”

婆子笑道:

“不瞒姑娘说,今年我可占大便宜了。

反正每天夜里各处都有几个守夜的人,误了更次也不好,倒不如凑个夜局,既能守夜,又能解闷。

今儿又是我坐庄,如今园门已经关了,马上就该开场了。”

黛玉听了,笑道:

“难为你了。耽误你发财,还冒雨送来。”

便让人给她几百钱,打些酒喝,驱驱雨气。

那婆子笑道:

“又破费姑娘赏酒喝。”

说着,磕了一个头,到外面接过钱,打着伞走了。

紫鹃收起燕窝,然后放下灯帐,放下帘子,伺候黛玉睡下。

黛玉躺在枕上,心里感念宝钗,一会儿又羡慕她有母亲和哥哥;

一面又想,宝玉虽然平日里和自己相处和睦,但终究男女有别,难免有些嫌疑。

又听到窗外竹梢蕉叶之上,雨声淅淅沥沥,清寒之气透过帷幕,不觉又流下泪来。

直到四更天快过去,才渐渐睡着。

暂且不说这头的事。

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喜欢红楼白话版请大家收藏:红楼白话版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