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的地质条件异常复杂,岩石层厚实且交错纵横,地下暗河纵横,使得原有的施工方案难以奏效。
马钧和地方水利人员们多次召开紧急会议,反复商讨,却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。
“大人,”马钧愁眉不展地走进议事厅,向刘协汇报情况,“地质条件太复杂了,我们现有的机械和技术根本无法有效应对。工程进度已经严重滞后。”
刘协眉头紧锁,沉思片刻后问道:“具体是什么问题?”
马钧叹了口气:“首先是岩石层太厚,钻探机械根本无法穿透。
其次,地下暗河的存在使得地下水位过高,施工过程中不断出现渗水现象,严重影响了施工安全。
最后,土壤质地松软,容易塌陷,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。”
“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调整施工方案?”刘协追问道。
“我们尝试了很多次,但效果都不理想。
每次调整方案,都会遇到新的问题。
现在的进度已经比预期慢了许多,如果再这样下去,恐怕无法按时完工。”
马钧无奈地说。
刘协心中焦急,他知道水利工程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福祉,不能有丝毫懈怠。
他站起身,在房间里来回踱步,思索着对策。
突然,他停下脚步,目光坚定地看着马钧和在场的几位水利人员。
“既然现有方案不行,那我们就必须另辟蹊径。
首先,我们要对地质条件进行更详细的勘探,摸清地下结构的具体情况。
其次,查阅古代水利工程的相关资料,看看是否有类似的案例可供参考。
马钧,你负责组织地质勘探工作;
刘伯温,你去查阅资料,务必尽快找到解决方案。”
马钧迅速组织起一支专业的地质勘探队伍,但由于机械不足和人员经验欠缺,勘探工作进展缓慢。
他们携带的钻探机械在面对坚硬的岩石层时显得力不从心,每次钻探都只能浅尝辄止。
而参与勘探的人员大多缺乏处理复杂地质条件的经验,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,显得手足无措。
“马大人,”一位年轻的技术员满脸疲惫地向马钧汇报,“我们的机械实在不够用,而且很多机械在这里根本派不上用场。按照这样的速度,勘探工作至少要拖延一个月以上。”
马钧眉头紧锁,他深知时间紧迫,必须想办法加快进度。“你们先继续勘探,我去找刘大人商量对策。”
与此同时,刘伯温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。
古代水利工程的资料虽然丰富,但与当前的地质条件完全匹配的案例却寥寥无几。
他翻阅了大量的古籍,试图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方法,但收效甚微。
“大人,”一位书吏递来一卷刚刚找到的古籍,“这是《河渠志》,里面记载了一些古代水利工程的案例,但与我们目前的情况相去甚远。”
刘伯温接过古籍,仔细翻阅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