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趣书网>都市言情>金陵烬未央卷> 第200章 停云密信启宫闱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00章 停云密信启宫闱(2 / 2)

黛玉跪下呈上证物,锦盒打开的瞬间,殿中烛火无风自动。乾隆看着信末的九龙印,忽然想起康熙爷临终前的叹息:"胤礽虽废,其党羽仍如盐粒入水,难辨踪迹。"他的目光落在黛玉脸上,与当年贾敏竟有七分相似。

"二十年前姑苏接驾,"宝玉朗声道,"荣国府挪用的何止漕银,更是借'祥瑞盐'之名,替前太子私运军火。倭商的残菊纹、荣国府的海棠印,都是他们互通的暗号。"

乾隆接过盐引牌,指尖抚过"尹继善"的名字:"这个两淮盐运使,朕上月还夸他办事得力......"他忽然冷笑,"原来'得力'是替朕清查盐引,实则替废太子清点旧部。"

黛玉趁机呈上药方:"请圣上细看,这绝舌散的改良方,与太医院存档的御用药方截然不同。"她顿了顿,"更巧的是,药方上的暹罗血燕,正是薛蟠的商船每月从长崎运来。"

殿外忽然传来钟鸣,戌初刻的梆子声惊起寒鸦。乾隆的脸色骤变,对王忠道:"去查查太医院的张院判,还有......"他望向窗外的漫天大雪,"把顺天府尹的卷宗再调一遍,朕记得他的生辰八字,与薛家当铺的某块盐引牌吻合。"

宝玉和黛玉正要告退,乾隆忽然叫住他们:"听说你们在金陵推行'官民同心'的红豆灯?"他拿起案头的红豆念珠,正是贾母托人进宫的信物,"当年你父亲林如海,曾用红豆灯照亮了苏州织造的贪腐案。如今这盏灯,该照照紫禁城的角角落落了。"

第五折 荣国府夜审余党

回到金陵的当夜,宝玉和黛玉直奔荣国府旧址。断壁残垣间,鸳鸯带着几个老仆正在整理账册,见他们到来,连忙捧出个檀木匣:"老太太临终前说,若有一天查到停云馆,就把这个交给你们。"

匣中是半幅残破的《长江万里图》,绢帛边缘绣着十二颗红豆,每颗都嵌着极小的官印。黛玉对着月光细看,发现红豆排列的轨迹,正是两淮盐场到京城的密道——与织造府暗室的舆图完全吻合。

"鸳鸯姐姐,"宝玉注意到她鬓边的素绢花换成了红豆簪,"当年老太太让你暗中相助,是不是早就知道荣国府深陷太子党之争?"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鸳鸯跪下,眼中泛起泪光:"老太太说,贾家的罪孽始于姑苏接驾,可她不知道,接驾的银子早被前太子党羽掉包,真正的亏空,是替他们私运了三年的硝磺。"她指向画中隐没的船队,"每艘船上的'官'字旗,都是太子余党的暗记。"

正说着,周舵主匆匆赶来,手中拎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——正是荣国府旧仆周瑞。"他想烧了西跨院的马厩,"周舵主怒道,"里面藏着二十箱火器,箱角都打着倭国印记!"

黛玉翻开周瑞身上的密信,信末画着完整的残菊——与倭商头目衣襟上的图案不同,这是前太子党羽的"金菊令"。"腊月廿五,瓜洲渡,"她念出信中内容,"看来他们要趁着运河结冰,转移最后的证据。"

宝玉望向破败的大观园,凸碧山庄的飞檐上还挂着冰棱:"通知漕帮兄弟,在瓜洲渡设下浮桥。另外,"他握紧麒麟剑,"派人盯着薛家当铺的地窖,我记得那里有条通到长江的水道。"

鸳鸯突然想起什么,从匣中取出片银箔:"这是老太太棺椁里的,她贴身戴着三十年。"银箔上刻着首无题诗,末句"红豆生时龙气尽"让黛玉浑身发冷——那是父亲的笔迹,分明在暗示前太子党羽的复辟图谋。

第六折 瓜洲渡冰面恶战

腊月廿五,运河瓜洲段结着薄冰。宝玉带着漕帮兄弟埋伏在芦苇丛中,望着远处驶来的二十艘乌篷船——船舷吃水极深,却无半点灯火,正是倭商惯用的"暗渡"手法。

"动手!"周舵主一声令下,漕工们砸开冰面,特制的铁锚勾住船底。倭商头目掀开舱板,露出黑洞洞的枪口——这次他们带的不是长刀,而是倭国最新的火绳枪。

冰面上顿时枪声大作,漕帮兄弟的红豆灯被打灭大半。宝玉挥剑砍断对方的绳索,却见船舱里跳出个熟悉的身影——王夫人的陪房周姨娘,她鬓角的金步摇正是当年太子妃赏赐的款式。

"贾宝玉,你以为查了鄂尔泰、尹继善,就能断了太子党的根?"周姨娘的枪口对准宝玉,"当年你父亲在停云馆,就是这样看着我们把密信缝进盐袋......"

话音未落,一支银镖射中她手腕。黛玉从冰面滑来,药囊里撒出的不是迷烟,而是父亲当年改良的"凝冰散"——能瞬间冻结火绳枪的引火孔。"周姨娘忘了,"她冷声道,"林家世代为医,最懂如何克制火器。"

漕帮兄弟趁机跃上商船,撬开舱板后却惊呼出声——里面装的不是火器,而是三十口贴满封条的棺材,棺头刻着"康熙朝忠臣"的字样。宝玉掀开其中一口,里面躺着具穿着蟒袍的骷髅,腰间玉带上刻着"太子少保"四字。

黛玉忽然注意到每口棺材的铜环上,都系着半颗红豆。她数了数,正好十二颗——对应金陵十二钗的数目。"这是太子党羽的招魂阵,"她想起鸳鸯提到的银箔诗,"他们想借'红豆生龙气'的谶语,图谋复辟。"

远处传来官船的号角声,船头灯笼上写着"两江总督"。宝玉正要警惕,却见舱中走出个戴枷的人——正是本该在狱中的尹继善,他脖子上挂着的,正是前太子的九龙玉佩。

"宝公子,"尹继善苦笑道,"皇上派我来做诱饵,引蛇出洞。"他指向渐渐合围的漕帮船只,"那些棺材里的,都是二十年前被灭口的太子党旧部,如今重见天日,便是给当今圣上的投名状。"

第七折 未央卷再书浮沉

正月初一,金陵监察司张灯结彩。宝玉和黛玉站在了望塔上,看着运河里千帆竞发,船头的红豆灯映得水面通红。周舵主捧着新修的《两淮盐法》跑来,扉页上"官民同心"四字是黛玉亲手所书。

"宝二爷,京里来信了!"紫鹃匆匆呈上密折,火漆印上的并蒂莲正是乾隆亲启的标记。黛玉展开一看,上面用朱笔圈着两行字:"前太子密信已焚,停云馆暗格所藏玉玺拓片,着即封存。" 末了还有行小字:"红豆灯可照江河,难照宫墙。望卿等谨记,官清民自安。"

宝玉望着远处荣国府的废墟,断墙上的"荣"字匾额已被风雪侵蚀。他忽然想起贾母临终前的话:"贾家的罪孽,始于贪心。"如今看来,这贪心何止是一家一府,更是整个官僚体系的沉疴。

黛玉翻开《金陵烬未央卷》,在新页写道:"乾隆三十七年腊月,盐引案结,牵出前太子党羽三十余人。然官商勾结之弊,犹若冰下暗涌,待春潮解冻,方见真章......"她抬头望向宝玉,金锁与麒麟玉佩在晨光中相触,"你说,皇上为何要焚了密信?"

宝玉望着漕帮船队扬起的"官民同心"旗,忽然笑道:"有些事,烂在历史的盐仓里,或许比摆在朝堂上更好。重要的是,"他指向运河两岸举着红豆灯的百姓,"这些被照亮的人心,才是真正的未央卷。"

雪后初晴,监察司的白鸽掠过天空,衔着黛玉新写的《盐运十策》飞向京城。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,两人都明白,属于他们的使命远未结束——当红豆灯照亮运河的同时,也必须照亮紫禁城的每一道暗角,照亮这封建末世里,官与民共同前行的漫漫长路。

远处传来孩童的童谣,不知何时换了新词:"红豆灯,照宫闱,一照贪腐二照贼。盐花白,民心贵,未央卷里写兴衰。"歌声穿过结冰的河面,惊起寒鸦数点,却让这对并肩而立的身影,更显坚定。

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,乾隆皇帝看着案头的红豆灯摆件,忽然对王忠道:"去告诉江南的孩子们,红豆不仅能暖人心,还能熬成醒酒汤——给那些在官商梦里醉了太久的人。"他望向窗外的紫禁城,飞檐上的积雪正在融化,滴落在"正大光明"匾额上,发出清越的声响。

这一夜,金陵的红豆灯照常亮起,与天上的星子交相辉映。而《金陵烬未央卷》的纸页间,新的墨迹尚未干透,却已在历史的长河中,留下了官民同心的淡淡墨香。

喜欢金陵烬未央卷请大家收藏:金陵烬未央卷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