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趣书网>科幻灵异>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> 第二十三章 诗杰白居易才情:文采斐然,诗歌传世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十三章 诗杰白居易才情:文采斐然,诗歌传世(1 / 2)

在历史的长河中,中唐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、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。历经安史之乱的巨大创伤,大唐帝国由盛转衰,藩镇割据势力割地自雄,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,经济也遭受重创,民生凋敝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文学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。文人们渴望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,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,诗歌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之一,成为了时代的强音。

白居易,这位生活在唐朝中期的伟大诗人,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,闪耀在唐代诗坛的天空。他与李白、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,以其独特的文采和深刻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,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着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这一文学主张如同璀璨的明灯,照亮了唐代诗歌发展的道路,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,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他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批判,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,有对美好爱情的赞美歌颂,也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。其诗歌风格质朴自然、通俗易懂,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,使得普通百姓也能理解和欣赏。这种通俗易懂的风格不仅适应了中唐时期文化普及的需求,也打破了贵族文学的垄断,让诗歌真正走向了大众。

本文将深入探讨白居易的才情与诗歌成就,通过对他生平经历、文学主张以及具体作品的剖析,展现白居易如何在唐诗发展的长河中独树一帜,其诗歌又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,从而揭示文采斐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历史价值。

一、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

2.1 早年经历与仕途

白居易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,幼年时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对诗歌的热爱。他勤奋苦读,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。贞元十六年(800 年),白居易考中进士,这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肯定,也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。

在仕途上,白居易怀揣着“兼济天下”的理想,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政治事务。他被任命为校书郎,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。元和元年(806 年),白居易参加制举考试,次年授盩厔县尉。在盩厔县尉任上,他深入了解民间疾苦,积极处理政务,积累了一定的基层治理经验。同时,他也开始创作大量的诗歌,这些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观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。

元和三年(808 年),白居易被召回长安,任左拾遗。左拾遗是一个谏官职位,主要职责是向皇帝提出建议和批评。在这个岗位上,白居易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正直和勇气。他敢于直言进谏,对朝廷的不合理政策和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。他在《论制科人状》等奏章中,言辞激烈地批评了朝廷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弊端,引起了朝廷的重视。然而,他的直言不讳也触怒了一些权贵,为自己埋下了隐患。

元和十年(815 年),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派人刺杀身亡。白居易认为这是朝廷的奇耻大辱,他不顾自己职位较低的身份,率先上书请求缉拿凶手,严惩凶手。然而,他的这一举动却被一些权贵视为越职言事。再加上他平日里的一些主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,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对白居易进行诬陷和打压。最终,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。这次贬谪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,也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转变。

2.2 文学主张

白居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,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主张。新乐府运动是他与好友元稹共同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。“新乐府”的名称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,其含义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。

“文章合为时而着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是白居易文学主张的核心。这一主张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,要求诗人关注社会现实,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生活疾苦。在白居易看来,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抒发的工具,更应该成为针砭时弊、改良社会的重要手段。他反对当时流行的以浮艳、空洞内容为主的诗歌创作,主张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、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。

为了更好地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,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。这些诗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,揭露了官府的腐败和剥削。例如在《卖炭翁》中,他写道:“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通过描写卖炭老人的外貌、心理和遭遇,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,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深深的同情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白居易还提倡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。“其辞质而径,欲见之者易谕也;其言直而切,欲闻之者深诫也;其事核而实,使采之者传信也;其体顺而肆,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。”他的诗歌语言平实自然,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,让普通百姓都能轻松理解。这一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感染力,也使得诗歌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。

二、代表作品与历史事件关联

3.1 讽喻诗与社会批判

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,它们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,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无情地批判。

《秦中吟》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之一,这一组诗共有十首,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。《重赋》一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官府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。“白麻纸上书德音,京畿尽放今年税。昨日里胥方到门,手持尺牒榜乡村。十家租税九家毕,虚受吾君蠲免恩。”诗人通过描述官府虽然下发了蠲免租税的诏书,但里胥却在诏书下达之前就先到家催收租税的情景,辛辣地讽刺了官府的虚伪和贪婪,揭示了百姓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苦不堪言的生活。

《轻肥》则通过对比的方式,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权贵们的骄奢淫逸和百姓的困苦不堪。“意气骄满路,鞍马光照尘。借问何为者,人称是内臣。朱绂皆大夫,紫绶悉将军。夸赴军中宴,走马去如云。樽罍溢九酝,水陆罗八珍。果擘洞庭橘,脍切天池鳞。食饱心自若,酒酣气益振。是岁江南旱,衢州人食人。”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内臣们骑着高头大马、身着华丽服饰、大摆宴席、尽情享乐的场景,而后半部分则突然转变笔调,写到江南地区发生旱灾,百姓甚至到了人相食的悲惨境地。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,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。

在《长恨歌》中,白居易表面上叙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,但实际上也暗含着对玄宗朝政的深刻反思。诗歌中描写了唐玄宗后期沉迷于美色,荒废朝政,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。如“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”,生动地刻画了唐玄宗为爱情而荒废政务的形象。而安史之乱的发生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,“六军不发无奈何,宛转蛾眉马前死。花钿委地无人收,翠翘金雀玉搔头。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泪相和流”,杨贵妃的惨死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,更是整个国家的悲剧。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,统治者不能沉迷于个人的享乐,而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。

3.2 贬谪与创作转折

元和十年的贬谪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

被贬江州后,白居易的思想逐渐从“兼济天下”转向“独善其身”。他在《与元九书》中写道:“古人云:‘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’仆虽不肖,常师此语。大丈夫所守者道,所待者时。时之来也,为云龙,为风鹏,勃然突然,陈力以出;时之不来也,为雾豹,为冥鸿,寂兮寥兮,奉身而退。进退出处,何往而不自得哉!”从此,他的诗歌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情感和内心世界,作品风格也从之前的激昂慷慨变得含蓄委婉。

《琵琶行》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。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与一位琵琶女的相遇、相识和相知的故事。琵琶女本是一位色艺双绝的歌女,她年轻时在京城曾一度风光无限,“五陵年少争缠头,一曲红绡不知数”。然而,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命运的变迁,她年老色衰,被迫嫁给一位商人,独守空船。在诗中,诗人通过与琵琶女的交流和弹奏,听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哀怨。“我闻琵琶已叹息,又闻此语重唧唧。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!”诗人从琵琶女的遭遇中联想到自己的贬谪经历,发出了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的感慨。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,也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后的孤独、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。

3.3 民生主题的突破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