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微缩天体后,自身引力不足以吸引气体的问题。
拉格朗日倒是有一个方案,那就是利用中子星!
用中子星作为行星内核,吸引星际物质,构成一个小型天体。
大气层和海洋的问题选择抽吸过去,或者利用潮汐力,把大气层和海洋拉过去,从而实现微型行星的构建。
中子星的半径一般只有10公里,而密度很大,因此质量相当于一颗恒星。
但是这项实验实现的关键就是如何找到一颗中子星,并且将这颗中子星牵引到康德星这里,毕竟要利用潮汐力把海洋和大气牵引过来也是极其困难。
而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,恒星演化到末期,由于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,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,在寿命终结时塌缩成的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。
这种类型的天体,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,由于质量太大体积很小,引力压力会非常巨大,原子会被这种力压碎,电子会被压缩进原子核中,从而中和形成中子。
但是中子星的引力过强,任何物质都会被压碎成中子。更别说海洋和大气了,这根本就无法存在!
虽然利用中子星建微型行星的办法有些荒谬,但是拉格朗日的方案给无数后辈方向上的指引,那就是利用引力!
既然无法利用中子星作为行星内核,又无法用中子星把海洋和大气拉扯过来并且稳定保存。
现在唯一可行的是就是利用致密的中子内核作为微型行星的内核,控制好这致密中子内核的引力,就可以把星际物质吸引过来,同时保证星际物质不被引力压碎。
康德星的内核一般是高质量的铁镍合金,而且具有极高的温度。
选用致密中子作为微型行星的内核后,再利用人造城市对抗微型行星内核的强大引力。
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利用人造城市对抗引力,而是如何找到一个这样适合的行星内核。
纵观全宇宙的物质,完全拥有中子构成的内核,估计只有中子星了。
泰勒斯在拉格朗日的方案上做出改进,切割少量的中子星物质作为行星内核,通过行星内核本身的引力,吸引星际物质完全不成问题。
该方案同样有目前看来难以实现的技术。